安徽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,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4~17 ℃,全年无霜期200~250 d,有效积温4600~5300 ℃,年平均降水量在773~1670 mm,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。安徽葡萄栽培自明朝有历史记载,淮河以北萧县1915年开始引种栽培,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淮河以南地区葡萄开始规模化发展。随着葡萄产业发展,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,我们通过深入葡萄产区调研,了解产业现状,总结问题,提出建议,以期为安徽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。
1 安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
1.1 栽培面积不断增加,产量稳步增长
葡萄是安徽重要的水果之一。总体来看,2010年前安徽省葡萄面积有升有降,升降交叠,升大于降;2011年开始面积和总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;2012年葡萄面积1.34万 hm2,年产量31.63万 t;2013年葡萄面积1.47万 hm2,年产量35.8万 t;2014年葡萄面积1.71万 hm2,年产量39.6万 t;2015年葡萄面积1.91万 hm2,年产量46.19万 t;2016年葡萄面积2.1万 hm2,年产量48.32万 t。
1.2 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,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
安徽鲜食葡萄现有巨峰、夏黑、藤稔、京亚、醉金香、巨玫瑰等主栽品种,栽培品种早熟:中熟:晚熟比例约为4:5:1。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早熟品种夏黑,其次京亚;中熟品种为巨峰、藤稔、巨玫瑰、醉金香;晚熟品种为美人指、红地球、白罗莎里奥等。安徽加工葡萄主栽品种有赤霞珠、巴柯、白羽、意斯林、红玫瑰等,集中分布在萧县。自上个世纪60年代,安徽皖北萧县大量引进玫瑰香、白羽等品种,开始规模化种植;80年代初巨峰引进安徽,重点分布在皖北宿州地区萧县、砀山等地;90年代巨峰、藤稔、京亚等品种在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的合肥大圩、庐江同大、歙县桂林、繁昌庆大等地得到发展,截止2000年,安徽中熟巨峰和藤稔占鲜食葡萄的90%以上。2010年前后,夏黑开始在安徽全省各地大规模发展。随着新品种引进和推广,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。
试读已结束,如需继续阅读请点击: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杂志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